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关爱是第一张处方——评李则琴长篇纪实文学 《(2)

来源:中国处方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1-1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在 《春雨细无声》中,李则琴的写作,也体现出全媒体时代、信息时代的特征。如杨春雨和患儿家长、同事一起建的 “勿忘初心”微信群,人数在五百人

在 《春雨细无声》中,李则琴的写作,也体现出全媒体时代、信息时代的特征。如杨春雨和患儿家长、同事一起建的 “勿忘初心”微信群,人数在五百人以上,作者选载了部分聊天截图。如杨春雨网上答患儿家长问,每次解答都很详细,很严谨。又如介绍 《春雨沙沙》微电影拍摄的实幕,这都是最原始的材料,最具有信服力。网络时代,杨春雨每天都在 “织网”,在工作时间外,她打理的这个五百多人的微信平台,就像一张爱心的网。在这张爱的网里,人人都在辐射正能量。

当然,该纪实文学还有些小小的不足。如人称的转换过频,让人容易混淆,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阅读的流畅。比如,书中的都是温暖的阳光的例子,都展示的是人性的美好,但杨春雨应该也曾经历过误解和苦痛,于她,可以豁达,在生命中滤去。而于文学,却应该记录。如果,医生都能像杨春雨一样把关爱当作第一张处方,如果,患者或患者家属都能对医生有一种理解,那么,医患关系,就会呈现向好的趋势。所以,愿此书拥有更多的读者。

她出生的那天,正逢节气 “雨水”,天空中飘着贺兰山一带难得看到的雨丝。父亲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 “春雨贵如油”的句子,于是,给她取名 “春雨”。生活中的她,平易近人,蔼然可亲。作为一名儿科医生,她的爱心,她的言行,也如春风化雨,润泽着小患者,也润泽着患者父母的一颗颗焦灼的心。她让人想到 “润物细无声”的诗句。于是, “春雨”成为了李则琴书写中的一个意象,贯穿始终。而书的题目也自然地定为 《春雨细无声》。

生活中,常听到医患纠纷。一边,是医生抱怨工作强度大,压力重,不被理解。一边,是患者觉得医生冷漠,难以接近。可是,这位叫杨春雨的医生,从宁夏千里迢迢来到宁波奉化溪口医院创设儿科,为什么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?为什么她带领下的儿科在当地是零投诉?为什么李则琴自愿为她发声?她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呢?

当我读完 《春雨细无声》,确实,我的心坎上,如下了一场清新、温润的春日喜雨。亲情、友情、医患情……温暖朴实的文字,处处蕴含着美丽的情愫,流淌温暖的诗韵。

书的架构很简单,脉络很清晰。全篇分为三部分,即杨春雨的家世、杨春雨和她的团队、患儿父母和同事眼中的杨春雨。两条线索,交互并行。一条是杨春雨的 “自述”,一条是他人的叙述。李则琴并没有像传统的纪实文学那样,对主人公的先进事迹进行正面报道,对她的荣誉光环进行郑重介绍。她先是追根溯源,从她的家族说起,祖上说起,然后说到家庭成员:父亲、母亲、丈夫、女儿,甚至还有家中的那只宠物狗“帅帅”。一路从容恬然,娓娓道来,读者却已找到杨春雨爱心和敬业精神的源头。她是父母特别宠爱的女儿,自小乖巧、听话。父亲因为战争年代投笔从戎而中断中医学业,总想着让女儿弥补这种遗憾,所以,从小就对她灌输 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的思想,甚至,高考时的志愿都是父亲包办填的,清一色的都是医科大学。老杨家的孩子一直在阳光的爱的环境中成长。文革时,父母哪怕在外遭到批斗,都不会在孩子们面前表露愤懑或委屈,总是呈现乐观、开朗的一面。母亲看子女喜欢吃粽子,自己学着包,特意上街买了粽子,一只只 “解剖”,一步步分析,经过几小时不懈的努力,终于包成粽子,这种认真、执拗的精神也影响了子女。家风家训,在父母的言行举止中得到最好的诠释。杨春雨,就是这样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。

在李则琴的书写中,杨春雨并没有被过度拔高。她是真实的,是坦诚的。她并不完美,为人妻,为人母,她做得并不称职。在家里,是丈夫事无巨细、细致入微地在照顾她和女儿。而且,从小,女儿的教育的重担就落在她母亲和丈夫的头上。因为找她看病的人多,她又非常投入,常常是丈夫烧好饭菜,让女儿送往医院。那时,女儿甚小,够不着门把,得垫上一块砖。甚至,女儿在日记中写下 “我爸爸多辛苦,我有这个妈妈有什么意义?”这是一位童稚的小女孩的真心话。有一次,因为女儿数学考了八十多分,她气愤得把卷子撕了,这时,女儿竟不气恼,反而说,这才感觉她是亲妈。

双线并行的叙述,轻盈、灵活,互相印证,互为补充,避免单调、沉闷。一边,是以杨春雨的口吻自述,揭秘出一条完整的心路历程:她的童年,她曾经想从事地质勘探的志向及最后从医,又选调溪口医院的原因。她在患者的互相支持和社会慈善事件中所感到的震撼,所经受的心灵的荡涤和思想的升华。窃认为,这是该书的深刻之处。杨春雨是一个施惠者,但在爱心事件中她也是一个受惠者,她付出的是爱,得到的是精神的滋养和人格的提升。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而另一边,是杨春雨的同事和患儿家长的叙述,甚至还用了一个听诊器的自白,多层面的视角观照,使得杨春雨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,有血有肉。


文章来源:《中国处方药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cfyzz.cn/qikandaodu/2021/0111/585.html



上一篇:给年轻人的心灵处方
下一篇:毕淑敏:我精心搭建想象中的世界

中国处方药投稿 | 中国处方药编辑部| 中国处方药版面费 | 中国处方药论文发表 | 中国处方药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国处方药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